@netkitty * pat pat
非常非常私人的请求 m(_ _)m
希望朋友们交流的时候可不可以尽量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首页朋友们批评的很多观点我也并不认同,但是我在情感上完全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对方也不是纸片上的一个观点,而是在高压环境中很可能正在经历政治性抑郁的朋友,一些表述是情绪上的宣泄,可以理解朋友们会产生不耐烦并且非常想要敲碎乌托邦幻想但是措辞可不可以不要那么严厉……提供信息的时候也许,就,没有必要带上过多攻击性呢(双手合十🙏
还有一点很私人的lived experience,我在国内时因为我的谱系障碍遭遇过非常激烈的霸凌,对于恶意的感知阈值变得很高甚至是迟钝,所以我在出国后其实花了很长时间,并且在接受过法律&社科相关的高等教育后才意识到我和我的族裔遭遇的一些行为语言也是边缘化也是歧视,而我接受的左翼思想教育大部分是在阅读和课堂上以柔和的方式被教导给我的(此处应有privilege check(。我平心而论,如果是从前的我自己,我会非常抵触网友的攻击性lecture,而现在的我也应该有能力不含攻击性地单纯分享信息了……不想做观点的审判锤,想做桥梁x
室友很早在交换的时候就和一个丹麦的教授建立了联系,在去年10月份左右那位教授对她抛出了博士橄榄枝,她就接受了。
我听说后有些疑问但又很理解,疑问是因为她在那之前跟这位导师的认识有分歧且没有很好的达成一致,理解是因为接受了就可以不再为申请的事情焦虑了,她想去的又是欧洲,自己申请很难。
今天那边的教授来了邮件,跟她沟通了一些注册的事情,之前我疑问的地方就暴露出来了,她不理解有些做法,不是困惑,而是无语。换言之,她对教授的不信任出现了。
不信任对我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我极少会对一个熟悉的人感到不信任,因为信任是我判断交往的前提,在这个事情上反复跳跃会消耗掉我的精神(比如和留学中介的相处就是如此令我排斥),我宁可不与我不完全信任的人交往。
通过和室友的对比,我发现我对于人的第一眼的判断会倾向消极,室友会倾向积极,在之后的相处中任何的细节都会让我不断严谨逐步矫正对这个人的认知,但室友似乎很容易被某一个细节打动从而颠覆之前的认知。
当然这是只是我关注到的部分。
由此,我很难对身边人失望,室友的看法则会忽高忽低,容易陷入一段交往中。如果是在工作中,我更希望遇到是室友这种人,因为可以通过一些做法很容易让他/她感受到我的善意。
室友这种方式更入世,经历多了背叛耐性也就高了,而交易中常见心怀鬼胎的甲方或乙方,如果按照我的方式去相处,要么消耗自己,要么终止交易,要求合作的人能够被自己感动或是心诚未免太理想。
猫毛过敏患者